供水香港/ 李家翹 著

NT$ 573NT$ 651
88 折
最多省下 NT$ 78
  • 免費贈送電子賀卡,結帳完成後填寫 電子賀卡是什麼?
  • 付款後,從備貨到寄出商品為 3 個工作天。(不包含假日)

優惠活動

關於品牌 逛設計品牌

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
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
香港
5.0
(60)
上次上線:
3~7 天前
回應率:
50%
回應速度:
1 日內
平均出貨速度:
7 日以上
供水香港/ 李家翹 著 - 刊物/書籍 - 紙 白色

商品介紹

二戰後香港的供水建設,是在波譎雲詭的冷戰地緣政治環境下完成的。至1970年代末,多項本地大型供水項目相繼竣工,水塘和集水區已佔去香港土地面積近四成。香港水資源不足但土地有限,水務項目在主要農區開展,因此供水系統建設必會損及農業利益。 港府本已推展政策,改善新界農民生計,收穩定農業社會之效。及後,大量內地移民抵港,當中不少人選擇在新界從事農耕,港府更希望藉著發展農業吸收勞動力。為對冲接受中方供水、應對地緣政治處境而開展的本地供水項目,與同為化解政治壓力而推行的農業政策,兩者在水土資源的利用上產生衝突。港府如何以有限的水土資源,兼顧供水和農業,魚與熊掌兼得? 全名:供水香港:地緣政治、水務建設與農業發展 (1940–1970 年代) 作者:李家翹 著 ISBN:978-988-237-375-4 裝幀:平裝 語言:繁體中文 頁數:296 尺寸:229 x 152 mm **作者簡介** **李家翹** 政治學博士,政治地理學者,香港中文大學政務與政策科學學院(前政治與行政學系)講師,任教本科及碩士課程。曾多年擔任該系本科委員會主席,專責本科課程及學生事務。獲2013年度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模範教學獎。歷年來多次為中國內地省市幹部赴港培訓班授課,講授香港社區治理專題。 學術文章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、Political Geography、《思與言》、《現代化研究》等刊物。評論文章散見於《明報》、《信報》、《端傳媒》等,傳媒訪問及專訪則見Foreign Policy、South China Morning Post、《明報》、《天下雜誌》、香港電台《鏗鏘集》、鳳凰衛視《皇牌大放送》等。 **推薦語** 社會科學書籍的讀者多數不會甘心於只看見事情的表面,而希望能夠看透現象,找出深一層次的意義。李家翹寫《供水香港》,正是從一個我們熟悉的題目——香港地少人多,難以為不斷增加的人口提供食水——講出一個很多人都不認識的故事。 —**呂大樂**,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 本書以非常翔實的資料,圖文並茂地論述了戰後香港面對供水問題時,政府在冷戰的大格局下,如何謹慎地考慮不同方案、配合農業發展和土地使用、治理新界和處理與新界鄉紳地主的關係等,是不可多得的全面之作。 —**馬嶽**,香港中文大學政務與政策科學學院副教授 港英政府曾大力營建本地的供水系統,但後來卻還是依賴了東江水供應,當中有何因由和轉折,本書嘗試為此提出解答。讀畢本書,大家會明白政治理論其實不一定抽象,它可以源於日常生活中的思考。 —**蔡子強**,香港中文大學政務與政策科學學院高級講師

商品資訊

商品材質
製造方式
機器製造
商品產地
香港
庫存
10 件以上
商品排行
No.32,923 - 風格文具  |  No.608 - 刊物/書籍
商品熱門度
  • 被欣賞 27 次
  • 共 0 人收藏
販售許可
原創商品
商品摘要
二戰後香港的供水建設,是在波譎雲詭的冷戰地緣政治環境下完成的。至1970年代末,多項本地大型供水項目相繼竣工,水塘和集水區已佔去香港土地面積近四成。香港水資源不足但土地有限,水務項目在主要農區開展,因此供水系統建設必會損及農業利益。

運費與其他資訊

商品運費
付款方式
  • 信用卡安全加密付款
  • 轉帳付款
  • 7-11 ibon 代碼繳費
  • 全家 FamiPort 代碼繳費
  • Alipay 支付寶
  • AlipayHK 支付寶香港
  • 悠遊付
  • AFTEE先享後付(支援超商網銀電子錢包)
問題回報
我要檢舉此商品

購買評價